《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和道理?
先看看译文!
大丈夫手持的兵器,是不祥的物品,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物品,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利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人所共知的。从古至今的学者一致认为《道德经》是反对战争的。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这里显然没有主战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时又说,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同时,也还是承认了在"不得已"时还是要采用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每逢战争,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四处逃亡,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也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战争的确是带来灾难的东西。所谓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的手段,这是为了除暴救民,舍此别无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应当"恬淡为止",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否则就是喜欢用武杀人。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们的警告。所以,我们认为《道德经》不是兵书,不是研究战争问题的,尤其不是为用兵者出谋划策的。老子谈论战争问题,目的在于反对战争。文章参考网上!
有些人自以为是,歪理邪说一套一套,拉帮结伙,掠夺无辜,造成社会极坏的后果,人人恨之,有真正本事的人与这些人没有办法勾通,讲正道。民意的正确性是潜伏在人们的心中,而用兵显而易见。
只要用兵,就是战争,必有死伤,只有在危难面前发动战争,平时还是以平常心过日子。
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正义战争,赢了也不到处吹,为了私利而到处吹嘘民主,发动战争就是在滥杀无辜。
到处为了欲望与贪婪发动战争,还乐在其中,因其背离了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还是要失败。
人民拥护的领导者,皆大欢喜,而靠武力(怒气)镇压来维持社会,是极不稳定的。
对于自己的百姓减轻税负,以文治之,以得民心,对外有大将军威之。告之天下百姓,欲望与贪婪,会给百姓带来灾难。
战争结束,当兵的回家种田,过与世无争的生活,打赢了战争,杀光了敌人,也就失去了对手,就默默的回家吧,过去的,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后的现在,实际有所不同)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与第三十章类同,都是主张战争之道。众所周知,老子身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残酷杀戮,祸国殃民,所以,老子当时也是怀着沉痛的心境写下这章节告诫于天下。
解释:在古代君子居处于左边,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这左右之分是以道的阴阳论法。左边吉象,右边则凶象。这个大家不懂可以去看看年历。打仗难免要用到兵器,说到兵器大家都知道不祥之物,所以,有“道”的君子打仗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即使用了也不要得意忘形,那就已经嗜血成性,喜欢杀人。凡是喜欢到处杀人,那就违背了天理,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只要用兵器交战,两兵各有伤亡,还要强忍哀痛战争,胜利了,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哀悼战死的士兵。可谓是:悲哉,痛哉也!
道理:天地万物无不在争斗,人也无能幸免。小到家庭邻里,大到企业、集团、党派、国家……无不存在着争斗。怎么争怎么斗也就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比如说,昆山纹身男反杀案,多大个事啊,不就是车与车刮擦,犯得着拿刀砍人吗?死于刀下,是自作孽不可活。电动车车主不要以为防卫过当就没事,他毕竟杀了人,他这辈子还是要活在哀悼之中忏悔。所以,在这个争斗危机四伏的世界上,凶器是你死我活助纣为虐的产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它。
启示:善争者靠文明智取,得天下;野蛮者靠凶器不得善终。这是大道无行的真理。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这章是说有道者的和平与慈悲。
刀、枪这些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有道者应该厌恶、远离。
有道者与好兵者立场往往是相反的。
兵器是不祥之器,不属于有道者,万不得已才使用,有道者追求恬淡、平和。
想战胜别人是不美好的,如果认为战胜别人美好的,相当于认为杀人也是有乐趣的。
而以杀人为乐者,是不会受天下人拥护的。
事有吉凶,当求吉祥。
不得已在战争中杀了人,当心怀悲哀,即使取胜了,也要妥善掩埋敌方死者。
《道德经》这一章表明了有道者对于战争、刀兵等的态度,即有道者是不好战、不乐杀人的。有道者心怀慈悲,救人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支持杀人?而兵器是杀器,所以不祥,君子当远离。毛泽东一生不摸枪,看官们知道为什么吗?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如何解释?对我们有那些启示?
先看原文:
夫为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大意):
武力是个不吉祥的东西,令人厌恶。因此,有“道”的人不用它来解决问题。有“道”的人以左为贵,而用兵时则以右为尊。
武力这个不吉祥的东西,不是有“道”的人所使用的东西,有“道”的人动用武力,是因为不得已,即使不得已动用了武力,也会淡然处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会认为这是件美事。认为打胜仗是美事的人,是乐于杀人的人。把杀人当作乐趣的人,把发动战争当作有趣的人,天下是不会归附于他的。
吉庆以左为贵,凶丧以右为尊。作战时偏将军在左,上将军在右。用兵打仗应遵循凶丧的礼仪。杀人过多令人悲泣,即使取得了胜利,也应该以丧礼来对待战死的人。
简单解读:
这一章老子进步阐述了对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态度。从总体上来说,老子是厌恶武力和厌恶战争的。他非常明确地说:“夫为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还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君子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动用武力,即使动用武力也会淡然处之。君子打了胜仗,也不会认为是美事。认为打胜仗是美事的人,是以发动战争为乐和杀人为乐的人,靠杀人征服天下,天下不会归附。
老子认为,君子不得已而使用武力,也要遵守凶丧的礼仪。杀人过多,令人悲哀,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来对待战死的人。在古代,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动用武力是最大的凶事,为了遵守凶丧的礼仪,作战时副将居左,主将则居右,这祥有利于用丧礼的仪式来理处理用兵打仗的各种事物。
标签: 10.31是什么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