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收录于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汉武帝时候,为了征讨西南诸国,在今天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一带,地处沣河东岸的天然库盆,开凿了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汉书·武帝纪》记载:﹝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昆明池是在汉长安城开凿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泊,汉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池的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石像,星辰之名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织女。
东汉时《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演绎出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
七夕节就是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织女星就是七姐,是编织云彩、纺织业的高手。
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节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的,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农历七月初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又称“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谢邀!七夕最早不是来纪念牛郎织女的,而是专门来纪念织女的。织女是天上玉帝的外孙女,人称七仙女,专施织锦。据说天上的云彩就是她织的,可见她心灵手巧,织艺高超!
所以,在我国古代,广大劳动妇女就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晚上,拜托、乞求织女给以智慧和巧妙的手工技艺。另外,还兼求一位如意郎君!
为什么七夕那天也是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被称为“乞巧”。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
1、七夕和乞巧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七夕和乞巧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有关。它们有着一些区别和联系。
区别:
1. 时间: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日,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九日。
2. 节庆形式:七夕主要是以庆祝牛郎和织女相会为主题,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向星空许愿,庆祝爱情。乞巧节则是女性为主的节日,女孩子们会在这天乞求智巧,进行手工艺制作以向织女学习技能。
3. 习俗:七夕的主要习俗是放风筝,并且女性们会在夜晚挂钟馗像,据说可避邪驱疫。乞巧节则是女性们在这一天会在家里设立七个竹竿,每根竹竿上都要挂一个五色丝线,然后祈愿织女赐智巧,通常女孩子会在这一天学习刺绣等手工艺制作。
联系:
1. 原本的起源相同:七夕和乞巧节都源自于中国古代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虽然庆祝形式和寓意有所不同,但都带有浪漫与爱情的内涵。
2. 都是以庆祝爱情或者女性为主题:七夕是男女相对应的节日,是中国的情人节,而乞巧节则是女性为主的节日,女孩子们在这一天表达学习技能和智慧的愿望。
3. 都有祈愿和仪式性活动:七夕是通过向星空许愿和挂钟馗像来祈求避邪和保佑爱情的美满,乞巧节则是通过在家设立竹竿并挂五色丝线,祈求织女赐智巧技能。
总的来说,七夕和乞巧节虽然有一些区别,但它们都与爱情和女性有关,都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浪漫节日。
标签: 七夕也是乞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