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其作品《离骚》一直影响那些为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而不屈不挠奋斗者中国人。
“举世皆浊我清”的名句也一直被这种和那种的人引用着。
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却一直激励着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一代代中华儿女。
传说屈原投江后殉身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渔夫们为了不让鱼龙虾蟹嗜咬屈大夫的身体。就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久之就演变成今日的粽子了。
从小我们就知道,端午节这天要吃粽子。关于端午节为何吃粽子,近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应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因为他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早已深入人心。
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将军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都,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却也无力回天。屈原的政治思想彻底破灭,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感到深深的绝望,但是始终放心不下的自己的祖国,在五月五日那天,怀着悲悯的心情写下了绝笔作品《怀沙》,怀抱大石投进汨罗江自尽身亡,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了他的一颗爱国之心。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悲痛,纷纷到江边凭吊屈原。人们为了屈原的尸体不被江里的鱼虾损伤,想出一个办法,用竹筒装上米投入江中,说是把江里的鱼虾喂饱了,就不会损伤到屈原的躯体了。还有渔夫为屈原准备了饭团,后来担心饭团被吃掉,就用树叶裹住饭团,外面缠上丝线,后来就发展成了现在的粽子。
从此,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每年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屈原。久而久之,人们便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到现在,经过人们的不断创新,粽子已经发展到多种多样,我所在的北方偏爱甜口,常见的有豆沙、蜜枣、八宝等口味。像比较流行的蛋黄猪肉粽在这里是很少能见到的。翻看了一下电商平台,不得不佩服国人的创造力,蜜汁糖藕粽、彩豆粽、鲍鱼蟹黄粽、卫龙辣味粽子等各种风味应有尽有。
现在的端午节已经成为大部分人期盼的节假日,自2008年开始,取消黄金周,把清明、端午和中秋传统节日制定成为法定节假日,增强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了解。
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端午食粽之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历史渊源
典故
粽,属“籺”的一种,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古人以柊叶、箬叶或菰芦叶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山海经.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粽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回答:五月初五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而投汨罗江自杀。楚人为了保护他的身躯不受鱼虾的侵害,于是包了粽子投入江中,从南北朝开始至今。
为什么要吃粽子:1.是纪念屈原。2.是求子端午节中,人们互赠粽子寓意是求子。九子粽,九个粽子连在一起。3.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古时寓意考中功名。4.光宗耀祖,中“粽”和“中”音近,因为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所以家家都吃粽子。
吃粽子的由来和寓意渊源流长,至今几千年历史。
标签: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