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整是几点?
是15点~17点。
中国古代将一昼夜一般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中国古代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比如子鼠丑牛、寅虎巳蛇等。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
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十二时辰制,在我国古代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将其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申时是什么意思?
申时,晡时,又名馎时、日馎、日稷、日夕、夕食。古人第二次进食的时辰,下午的3点到5点。
现代人一日三餐,古人一天只吃二餐,晡时是第二次进餐的时候,据说此时山里的猴子叫得最欢,所以申时对应的生肖是猴——申猴。申时是学习的好阶段,此时的判断力非常好,适合学习。
答:你好,申时是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中的一个,意思是指下午的3点到5点。
我国古代将一昼夜一般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即: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标签: 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