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
蹴鞠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太子被迫自杀。太子的弟弟重耳为了避祸,带领手下一班臣子逃往外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骊姬之乱”。逃跑途中,重耳等受尽了艰辛,吃尽了苦头,手下人员一路下来,跑的跑,散的散,死的死,只有少数几位忠臣还在跟随着重耳。这日,饥寒交迫的重耳突然因饥饿晕倒,情急之中,一位名叫介子推的臣子毅然用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烤熟后让重耳食用,为此求了重耳一命。经过十数年后,重耳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就是史上著名的春秋时期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登基后,对当初随其奔波、受尽磨难的有功之臣大加封赏、进爵,唯独忘了当初舍命救己的功臣介子推。有的人对没有封赏介子推而不平,因此在晋文公面前为其鸣冤叫屈。晋文公立即想起此事,对此深感愧疚,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使者去了几次,大门紧闭,均不见人。原来介子推不想见晋文公,已背着老娘到山上居住去了。晋文公听罢,亲自领人到山上寻找。几番周折,仍不见人。随从提议,放火烧山,将山的三面放火,只留一面,介子推必然会从这面出来。晋文公认为有理,便令人放火烧山。大火烧了数天后,仍不见介子推,晋文公下令继续上山找寻。最后在一棵大柳树下看到介子推母子俩靠在树干上已经死亡。搬移介子推母子俩遗体后,发现其后背有个树洞,内有一首介子推所写的诗。诗的大意是:当初割肉给君食用,是自己做臣子的本份,君王不要记在心上,也不用对我加以封赏。我只是希望君王能勤政治国,廉洁清明,愿君王常常 “清明”。晋文公将诗揣在怀中,下令将此山命名为“介山”,并在山上建造祠堂。将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 “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禁忌烟火,只能吃寒食,以示悼念。第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率众来山上祭奠,发现那棵大柳树已经复活,碧绿柳枝万千条随风摆动。晋文公折下一条柳枝,编成圆环,戴在头上进行祭奠。仪式后,晋文公下令,赐名大柳树为“清明柳”,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千百年来,这个习俗已延续下来,“清明节”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去给先祖上坟,以示祭奠、哀悼。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欢迎点赞和评论
潮汕地区清明节的习俗几乎都与祭祖有关:
一、家祭:
清明节当日清晨早餐前,家家户户先摆好三牲祭品,然后恭请祖先香炉牌位,再焚香、三跪九叩、烧纸钱,此谓潮人“家祭”。
二、清明粿:
“清明粿”是清明节主要祭品之一,也是潮汕著名美食,主要由糯米、艾草或鼠曲草以及红豆馅制作而成,由于清明粿在祭祖前已蒸熟,所以可冷食,也可长时间存放。
三、扫墓:
除了相冲年、带孝等犯忌的人外,潮人全家老少在家祭之后都会一起上山扫墓,扫墓主要环节包括除草、清扫、挂纸、墓碑描色和三跪九叩,由于地方政府三令五申禁火,所以很多人家今年省去了烧香和烧纸钱环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寒食节相连,在仲、暮春之间,距冬至108天。
传春秋战国时,因权力之争,晋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等臣随,并有割股救主之恩。19年后,重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即位,论功行赏,唯独遗忘介子推。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不至。待文公亲请时,介子推已背负老母躲进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御林军搜山未果,便三面放火烧山,留下一面,希冀大火逼出介子推。孰料火烧三昼夜,终不见出。上山找寻,见介子推母子相拥,业已烧焦,身旁柳树洞藏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把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寒食。第二年介子推忌日,文公率群臣登山祭奠,见老柳树死而复活,遂赐名“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后寒食节失传,清明节演变成祭祀祖先的节日。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西安市长安区节前几天或节日,机关单位上山植树,学生去杨虎城烈士陵园扫墓。民间祭扫祖茔时,须待亲戚到齐,一起上坟拔草、培土、祭奠,不可二次上坟。不能及时赶到者,可托人捎去纸钱。城市人家上坟不便,有人在十字路口划圈烧纸。但此方式影响市容,渐被禁止。农家亦于节日折杨柳树枝,插于门楣;小孩戴柳条帽,打(持)杨柳梢以驱鬼避邪。清明也是重要节气之一,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谚。时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是春游踏青好时节。
标签: 清明传统节日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