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过的路过的最怀念的是哪个地方?
这个命题我想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是家乡,这多数人里也包括我。我的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土地贫瘠,气候干旱,但它有我最天真美好的童年,也是我这辈子不可磨灭的印记。还有一个怀念的地方就是曾经当了三年兵的地方,虽然它是茫茫戈壁,东风湖和胡杨林就是这里最好的风景线,但更让我怀念的是三年的军旅生活,是这三年部队生活让我学会了坚强和无畏。
谢邀,十年前拆迁,从平房住上了楼房,但心一直没能平静,永远忘不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老家已成一片废墟,蒿草有一人高,但时不时的也会去看一看,那是一种忘不掉抹不去的乡愁,要说怀念还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外面的风景再好也不如家乡的一木一草,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我的家
最怀念的是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的农村生活,因为农村生活是贫苦和自由的,所以在那段时光里,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可以学到生存的技巧,总之,我觉得童年时代还是要过过苦日子,才能变得更加成熟……
最怀念的地方是神农架林区的板仓乡
板仓,是神农架林区的一个千余人口的小乡,我一个走村串户的外乡小子,却在板仓这个地方实现了儿时最大的愿望,怎能不让我最、最、最怀念呢!
当老师的愿望,从上村小一年级时就有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村里每家杀年猪的时候,不管他家里有没有学生读书,都会请老师去吃年猪饭。那时,只能用我那羡慕的小眼神儿去想......去乡小上五年级时,第一次看到那么、那么漂亮的女老师,就更坚定了这一愿望,我长大了一定要做老师!
九十年代初,板仓乡中心小学终于变成了板仓乡中小学,也因此,本乡甚至包括邻近两个乡升初中的娃再也不用去到百余里山外的镇上读初中了。而我也借此从暑假给这些娃们补英语课开始,顺利接手了初二的英语教学。由于是第一届初中,没有初一和初三,每天只要上好两节英语课和隔天一个早晚自习就算完成了任务。无形中也就给了我这个新手足够的角色转换和适应时间。
那份激动和兴奋过后,自然而然就担心起学生们的成绩,35个学生,第一次摸底考试只有11个及格的,80分以上的就1个。想想这些生源:小学毕业后在外面餐馆打工的、学修理手表的、在村里学做会计的......家乡有了中学,怎么也得回来拿个初中毕业证啊。于是,他们成了第一届初中生中的大多数,加上农村孩子对英语与生俱来的的陌生感,一点好奇式的兴趣后大多选择逃避和被动学习。
对此,我特别理解他们,我上初一那会儿,学校只开政治、语文、数学三门课,初二转学到镇上中学才开始接触英语,第一次听老师说英语时,总是会把头埋在课桌下面偷笑,根本不敢跟着老师读。第一次测验,我蒙对了60个选择题中的38个,得了38分而被老师重点表扬,可表扬归表扬,不够60分就需罚22角钱买英语练习本奖给考得好的同学,这可要我命了,我一个月总共也才50角的零花钱,虽然我别的学科都在85分以上,可这些学科的老师又不搞超分儿得奖的游戏。为了表扬,为了少罚钱或不罚钱,拼了命地用注汉字的方式去死记硬背,坚持到中考,竟然实打实地整了93分,比单科状元只差0.5分。
自己的亲身经历,现在成了我最大的动力,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我的经历,都能或多或少学到我经验,并能切实感受到我就是他们学习英语中的现实榜样。当时学校条件差,我自费买来录音机、磁带、各式学习用具等小奖品,自己读书时的心得日记、自己爱唱的歌,甚至是自己的初恋,凡能与学生们分享的,都适时、适地、适可地予以分享。从好奇为什么是我教他们英语?渐渐地,学生们信任我了喜欢我了,成绩也就慢慢好了起来。
临近中考那半年,我们所有学科都利用寒暑假上完了新课,各科任老师从各种渠道挖来的测试卷,可苦了学校唯一一台刻字机和油印机,那真是通宵达旦地换人不换机啊,我们经常坚持在夜晚十一点没停电以前轮流刻完腊纸,然后点着煤油灯一次次推着滚筒油印着明天要考的测试卷。
怎么说呢?那是艰难而小有成就的两年,我们五个差不多都是刚出校门并高配为初中老师的年轻人,硬是凭着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心,把我们的第一届学生体体面面地送出了大山:2人考上省级中专,6人考上地区级师范和农校,11人考上林区一中,12人考上林区二中,另外4人也顺利拿到初中毕业证。我所教的英语成绩,在整个林区8所初中里仅次于一中。人生的第一份奖金也因此而获得......
北京。没有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刚去北京瞧不上,觉得人多车多,干什么都要排队,空气不好,干燥等等吧,但只要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就会慢慢的爱上这个城市,这是一个有气质的城市,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气质的
你现在在外地还是农村老家,有没有过乡愁?
对于身在异乡的我来说,并不太明白什么是乡愁。我只觉得:“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只有在那遥远的小山村里的家,才属于自己温暖的窝”。
也许有的人认为对童年的回忆,对儿时玩伴的思念是乡愁。而我却把它当作是维护儿时玩伴关系的谈资。当我苦了,累了,受伤了,我会拿起电话,问问远方的他(她)过得怎么样。然后一起进入童年的回忆,聊聊儿时偷黄瓜,偷花生的故事。谈谈童年的游戏,说说以前相互搞恶的笑话。所有的苦,所有的苦都能在回忆中淡化,所有的伤都能在同忆里抚平。也许,人生就应该这样。
也许有的人认为对儿时妈妈做的菜,妈妈做的家乡特色小吃的味道的无穷回味是乡愁。而我却把它当作是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想家的时侯,我会拿起电话,问问在那遥远的山村里的妈妈,身体还好吗?说说小时候她做的菜有多么的令我思念,倾诉一下我有多么的想念她做的家乡特色的小吃。和她约定,过年回去的时候,她一定要亲自下厨,菜一定要炒出以前的味道,她拿手的家乡特色小吃一个不少的做给我吃。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只要有老人在,不管你长得多大了,也永远是老人心中的那个不懂事的孩子。
人们常说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自己的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逐渐理解这句话的真蒂。在城市里的一切,还过是过眼云烟,是自己努力奋斗的见证。最后,始终要回到那个父母为自己经营了一辈子的家,去陪着父母一起慢慢变老。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你让我想起了老家洛阳。我现在在北京,因为疫情春节到现在没回去,很是愧疚,也很思念家人和老家……
没当午夜,就会做梦,是是非非的,总是想起儿童时的几个玩伴在一起爬树,一起做游戏。越是想,越是睡不着,一睁眼是窗外的灯光和空空的街道。一闭眼,就是老母亲的唠叨和小时候吃的香喷喷的野菜。
现在,疫情过去了,能回去了,可是又上班了。这种思念和困扰总是在眼前晃来晃去,总是在梦索中绕来绕去……
虽然现在在外拼搏很苦,虽然现在生活好多了。但想起儿时的游戏:打面包、推铜鼓、斗鸡、抓石子、打弹珠、丢沙包、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甚至爬树“偷苹果”、地里“头花生”、河里抓螃蟹………哪种回忆,是70后的我,永远挥不去的美好时光!
想起妈妈的味道,一顿泡沫,一个煮鸡蛋都是奢望的。好在农村当地到处都有野菜和家里存的粮食。特别是像现在的春天,洋槐花(槐树开的花,那是很多东西就加个洋字。如洋灯、洋油、自行车叫洋🐴车等等)、榆钱(榆树开的花)、桐花(桐树开的花)、柳叶茶、香椿菜、油菜花、野菊花、杨叶菜(杨树的嫩叶)、红薯叶菜等等。只用滴上一滴又,甚至是凉拌、干蒸都行,那种味道,真是比现在下馆子好多了。
小时候,弟兄们多,大的带小的,小的穿大的衣服。没有争吵,没有攀比。过年放个炮,穿个净(不一定新)衣服,吃顿肉、跑七八里路看个电影…那都是过年的梦想。
人生离不开衣、食、住、行和梦想。小时候的最开心的就是玩和吃(见笑了)。
乡愁,永远割舍不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谢谢邀请!我来苏州十几年了,思乡情结一直都有,我觉得故乡空气清新邻里亲,还有我的父母高堂在。随着爱人的离世 思乡情绪越来越浓,可是孩子们都在这里安了家,我陷入了两难之中,哎,在哪养老都没有那么完美了。
看到了你提的问题,我竟然不知一下从何处说起,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牵挂瞬间涌上心头……
乡愁大概就是从我们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心里疯长的一种思念。
乡愁就是每次和父母通电话时,心里好多的话还未说出口,眼里早已噙满泪花。
乡愁就是想起母亲手包的饺子和香喷喷的家乡菜。
乡愁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了现已年逾古稀的父母,如今依旧在乡下,他们为这个家操劳了一生,而我却不能在跟前尽孝。
乡愁就是儿时家乡的土路以及那一排排的土坯房,还有傍晚袅袅升起的吹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早晚还得回到那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十八岁当兵离开老家到了广东,转业时曾想过回老家,但因老婆全家皆在广东而不同意、便留在了广东,乡愁年年有,甚至成了病,一到年节便没事找事的吵架,或把自已喝的烂醉如泥。退休后也想过回老家,但独生女儿事业在广州,我要回去还是孤身一人。好在现在可视频通话,时不时的和九十岁老妈通个话,知道老妈身体尚无大碍聊慰恋母和思乡情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并非苍天独对我一人。祝老妈和天下所有老人健康长寿。[祈祷]
标签: 周公解梦梦见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