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翰

ysladmin 6 0

谁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翻译?他(她)又是如何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

谢谢悟空,开心快乐。第一个翻译应是林纾(1852~1924),福建福州人。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他精通古典文学,不大懂外文,但在好友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才子的帮助合作下,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著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这些译制品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思想变化

魏翰-第1张图片-滋味星座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新回答你的问题。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匈帝国、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魏翰-第2张图片-滋味星座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1909年合并为巡洋舰队。

我们先来说说一些历史误区,大家都知道当时清政府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规模。肯定有人会认为这是在说北洋水师,其实这个亚洲第一指的是包括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的总和。而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只是选择了舰艇性能相对比较精良的北洋水师参与了中日一系列的海战,也就是说清政府是以一个舰队去迎战日本的联合舰队。或许有人会问其它三个水师怎么不参与作战呢?大家应该知道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吧?当时毫无准备又装备性能落后的福建水师在与法国远东舰队的战斗中导致全军覆没。而仅次于北洋水师的南洋水师在中法战争中的援台作战期间损失2艘舰艇,虽然在后来的镇海保卫战中取得了对法国海军的胜利,但与北洋水师的舰艇性能相比还是处于劣势。最后的广东水师其装备性能大致与福建水师相当,而且又被北洋水师借口操演调走了其三艘主力舰后,可以说已经无能为力了。最终清政府以北洋水师迎战日本联合舰队,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甲午海战的第一阶段黄海海战,中日双方都出动了12艘主力舰艇,数量上看似一致,但总吨位上却存在着差距,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总吨位为32396吨,而日本联合舰队总吨位为40849吨,差距8453吨,相当于少了四分之一的吨位。再加上弹药上的单一,航速上的落后等多重综合因素,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损失惨重,在接下去的威海之战中只能龟缩在港里无力还手,最终导致了甲午海战以失败落幕,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然而在黄海海战中中国军人表现出的英勇斗志是值得称赞的,我们不能因为战败就全盘否定他们的功绩,他们都是牺牲自我来抵御外敌侵略的民族英雄,他们必须得到后人们的尊敬与瞻仰。

魏翰-第3张图片-滋味星座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25年的光阴将曾经孱弱不堪的清王朝和旧中国给淘汰掉了,70年前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城里,如今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去的贫困积弱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中国海军可以骄傲的说我们不但亚洲第一,而且还是世界第二。我们的装备更加精良,我们有航空母舰,我们有075两攻、我们有055万吨大驱,我们有核潜艇,我们有大奶妈,我们有众多的辅助舰艇,我们有高素质的海军人员,我们有培养人才的海军院校,我们还有很多过去所没有的,这也是我们超越过去的原因所在。

看着如今船厂里一水的新造主力舰艇,中国海军经过这70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今非昔比。未来的中国海军将会是一支新生的全球海军,虽然我们不谋求称霸,但我们愿意维护自身的安全的同时并积极参与维护全球的和平。我们是威武之师,和平之师,我们不会忘记曾经的历史,我们会从历史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我们的海军才能永远向前

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下列几点:

一、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号称远东第一舰队,世界第六;

《北洋海军章程》是中国第一部海军章程,按照清朝规定,没有被朝廷批准营制、饷制和官制的军队,都不是正规部队,也没有正式军官编制。要使军队长期存在,就必须以规章条令形式使其正规化。

《北洋海军章程》有多种版本传世。

一为十二款的红格手写稿本,估计是周馥向醇亲王呈送的底稿或底稿副本。

一为铅活字十三款印本,估计是在北京讨论修改时所印。

一为铅活字十四款通行本,包括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校、俸饷、恤赏、工需杂费、仪制、钤制、军规、简阅、武备、水师后路各局等方面,是正式奏定之后印行的版本。三个版本,一个比一个严整细密,反映了拟订工作的不断深化。

《章程》是一个重要的文件,它的颁布,标志着北洋海军这支洋务运动中创建的舰队,至此正式成军。

《章程》是新式西方近代军队制度开始在中国推行,而传统的中国古代军队制度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时两种体制交替消长的产物。

二、设立北洋水师学堂进行海军人才培养

“曾挽龙舟八旗兵,北洋水师耀龙庭。”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清朝政府,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开始了洋务运动,包含北洋水师的建立,建立之初,可谓“亚洲第一舰队”确实耀龙庭,可是最终的命运是全军覆没,令人惋惜。摇摇欲坠的大清朝,建立北洋水师对历史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首先,令清朝政府正视西方先进的武器,不再做“天朝”梦

经历了惨痛的两次鸦片战争,清朝政府的水师毫无抵抗能力,割地赔款,同胞牺牲,“天朝”梦中惊醒,朝野上下有识之士再也坐不住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1866年,清朝政府批准了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后林则徐外甥沈葆桢接替左宗棠的位置,沈葆桢进一步扩大船厂,培养海军人才。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沈葆桢率海军击退,不过从此清朝政府也意识到日本将是永久的祸患。

经过一番争论,最终“海防”论压倒“赛防”论,1875年清朝政府决定专心加固海防,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为南北洋水师大臣。每年可提取400万两军费,用于加强军队,沈葆桢从大局出发,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先集中军费快速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北洋水师,成熟之后,再建设三洋水师,自此北洋水师建军开始。

然后,使得军工产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北洋水师可以说是洋务运动取得的一大成果。起初李鸿章从英国人手里购买军舰,发现质量低劣,1879年日本占领琉球,清朝政府要求李鸿章极速购买军舰,这次李鸿章派江南制造总局的徐建寅到欧洲各国访问,最终确定在德国伏尔铿(Vulkan)船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就是赫赫有名的“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

为保证造舰的质量,李鸿章特派曾留学英、法的刘步蟾、魏翰、陈兆翱、郑清濂驻厂监造,凡不合格者要求重新返工,并派管轮学生陆麟清带领工匠领头黄带、林祥光、陈和庆等10人驻厂随同练习,期于船成学亦成。

同时,之前在英国订购的军舰也已回国,此时北洋水师初具规模。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有“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排水量达7400吨),5艘次轻量级的巡洋舰(即“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5舰,排水量在2000—3000吨),加上早前购买的“超勇”“扬威”两艘千吨级的巡洋舰和其他国产木甲战舰、炮舰和鱼雷艇,舰艇总数达50多艘,总计5万多吨,即为北洋水师的主力阵容。一时间成为海上巨霸,令外国列强侧目,当属“亚洲第一舰队”,世界第六。

对海防的重视,促进了国内军工业的发展,大兴军工厂,如: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标签: 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