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什么风俗食物

ysladmin 5 0

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

感谢邀请!我的老家这里清明节主要用来祭祖,其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更不会吃青团,宝宝也没吃过青团,亦不知青团为何物,只知道她是南方的一种食物,好像要用到艾蒿,仅此而已😂😂😂

青团,是我们江南一带的传统美食,有的用青艾,有的用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揉合,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那么,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呢?

吃青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在周朝有一个“寒食节”,时间正好与现在的清明节相吻合。周朝法律规定,寒食节“寒食三日”,只准吃冷食,不准生火做饭。

“寒食节”的时侯,也就是现在的清明时节,正是江南“麦浆草”嫩绿多汁的时侯。于是,江南老百姓就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豆沙馅儿,有的还要放一小块猪油,团好入笼蒸熟。



清明节吃什么风俗食物-第1张图片-滋味星座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这样,事先把青团做好,到了“寒食节”就可以充饥了,不必再举火为炊。

现在虽然没有“寒食节”了,但是吃青团的习俗却流传了下来。

过了上千年,青团还在,不过是被人类——吃掉。它成为历史留在现代中国人身上的痕迹。

清明节吃什么风俗食物-第2张图片-滋味星座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没吃过青团的人,大多好奇这糯米团子怎么是绿色的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青团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在揉面之初,人们在糯米粉里给它上了一道“天然色”

清明节吃什么风俗食物-第3张图片-滋味星座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着色方法在这个时节很常见。比如清明节前的四月初八,皖、苏、浙一些地方,人们会吃“乌饭”。把糯米拌入树叶熬成的墨色汤汁里着色,再煮熟,出来的糯米便呈灰黑色。

而青团的“青”,是从草里挤出来的。

江浙一带一直有清明吃青团的习俗。用鼠曲草或艾蒿或贮麻叶捣碎成汁液烧开和粳米粉(用的是粳米用水泡几天再晒干磨成的米粉)混合揉成团再切成一个个小剂子,再放入芝麻白糖或酸菜笋肉包好放模具内压干放锅里蒸熟即可食用。香!听说多吃青团有祛湿热的作用。我好像跑题了😄 清明为什么吃青团呢,这是一从2000多年前的周朝传下来的习俗。具体细节没有了解过。

什么是青团?

青团是传统节日食品。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是清明节,寒食节等今日吃的食物。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是什么?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快到了,你们农村去扫墓一般会准备哪些祭品呢?

还有几天就到清明节了,此时很多在外地上班的人都已经买好回农村老家的车票了。在很多地方,清明节是每年唯一一次整个家族祭祀祖先的时候,所以在清明节不管再忙,大家都一定会抽空回家过清明节,一来可以和家人团聚一下,二来祭奠祖先也可以让自己心灵有点寄托,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我们当地有一句农村老俗话“前三后四”,意思就是清明节扫墓最适合的时间是清明节日前三天或者后四天。按照这种说法,今年清明节是4月5日,在我们农村老家已经开始有人扫墓了。虽然现在可能一个家庭的成员,很多常年在外打工,但是在这个时候,似乎大家都比较齐心,都是一大家族人提着几大袋子的祭品到已故亲人的坟前扫墓。

那么清明节的时候,一般要准备那些祭品呢?

我个人觉得这个还是要看不同的地方,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和传统都不一样,所以祭品肯定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清明节一般不像在农村那样复杂,因为地域限制的原因,他们一般清明节就简单的买花或者在坟前种树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一般不会有太多祭品。

但是在农村一般就不同了,就拿我们那边来说,纸钱是绝对少不了的祭品,其实各种黄金白银,当然不是真实的。其次现在祭品很多都是按照故去的人的兴趣爱好来选着祭品的,比如生前喜欢打麻将或者开车,就烧一副麻将或者车子。因为大家认为,清明节烧的所有的祭品,他们都是可以收到的,所以往往纸钱会烧的很多,几大袋子。

其次就是一些吃的东西了,一般在我们当地,上坟的时候一般准备好水果、酒、煮熟的白肉、煮熟的韭菜等。要准备好几个果盘,祭品可以简单,但是一定要干净整洁,摆放整齐,这是对先人的尊敬。再就是放爆竹了,这个是要根据地方的,因为有些地方现在禁止放鞭炮,防治发生火灾。最后就是跪拜了,古人认为人一旦去世一年就成了天生的神仙,因此祭拜的时候,大家都会许愿,希望先人保佑之类的。

不知道你们那边清明节有哪些风俗,祭品一般会准备什么东西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今天是2号,还有两三天就是清明节了。在我们国家,敬先人拜祖宗这种文化特别浓厚,一般都清明节期间,很多人都会一家大小带着祭品到山上去拜先人的。

由于很多人的祖先墓穴不是一个两个那么少,多的可能有十几个那么多。一天肯定是扫墓扫不过来的,于是民间就有了清明前三后四的说法。也就是说,可以从清明前三天开始扫墓,一直延续到清明后四天。

因为,现在大家都是外出打工的多,国家清明节就放一天假,加上换假请假的,也就三四天这样子,除去来回路途时间。基本上真正给先人扫墓的就一两天时间。

那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人花钱请村里的人帮扫墓除草之类的。主人家,只要带祭品去拜祭就可以了。像我这边,清明时请人扫墓,不管大小,统一价,每个墓200块。

村里有个大叔,生意很好,从前天就开始忙活了,拿着除草机,一天能扫十几个墓。每天收入几千块。

扫墓一般准备什么祭品呢?

城市里的人,比较流行带花,然后一家人到公墓去献花。

而农村里的人,带祭品就比较讲究了。

首先,带只白切鸡或者一块烧猪肉或者普通的煮熟猪肉。一般来说,拜祖宗只会用鸡和猪肉。是忌讳用鸭子和鱼之类的。

然后带三碗白米饭,这是南方人的做法。再带三对筷子,三个酒杯和一壶酒。茶是不能带的,因为农村说法是,茶和酒一起,是拜.仙的,而只是酒是拜.鬼的。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过去的人在这一天一般都吃什么,有什么讲究?

汉代时诸多地方为了过寒食节都要禁火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等到了唐朝禁火时长缩短为三天,宋元时期寒食节则被清明节“后来居上”,慢慢被清明节取而代之。寒食节之所以会有禁火这一习俗,其原因在于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曾在重耳落魄时给予非常大的帮助,他还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给差点饿死的重耳吃。

因为这个缘故,重耳在当上晋国君主之后就想要重用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却携母归隐山林。重耳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决定放火烧山将介子推逼下山,然而介子推始终不曾妥协下山,最后被活活烧死在山中。重耳对此感到非常痛心,故而下令在这一天禁火,只能吃冷食,借此来纪念介子推。一开始百姓在寒食节这一天只有禁火、吃寒食的风俗,但是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多出祭祖、踏青等活动。

汉朝时期很多地方的百姓在寒食节到来之际都要禁火长达一个月,为了度过这一个月百姓都会提前准备熟食。由于长时间吃寒食对身体不好,所以曹操曾下令取消该风俗,但是晋朝建立之后该习俗又得到了恢复。与此同时,寒食节在这个时期还得到了全国范围的推广。等到了唐朝,寒食节虽然仍旧保持着“禁火”这一风俗,但是时间已经缩短为三天。

唐朝之后寒食节渐不受重视,反而是与之相隔仅两天时间的清明节开始“后来居上”。宋元时期寒食节已经基本被清明节取而代之,寒食节的“禁火、寒食”等风俗习惯也融入到了清明节中。而清明节除了融合了寒食节的风俗之外,它还融合了上巳[sì]节这个节日的风俗。

现如今这三个节日中唯有清明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其余两个节日则鲜为人知。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除了扫墓祭祖,还会出门踏青以及吃青团。

【点击关注景小旅游摄影,带您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今日清明,又称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除了踏青、扫墓、寒食、插柳等习俗,各地也有带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俗,比如上海的“青团”、四川的“欢喜团”、陕北的“捏花馍”等。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与清明节本不相干。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了。

寒食节的源头有二。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习俗。《周礼·秋官·司炬氏》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禁火期间不能举炊,须得预先准备好食物,以备禁火期间食用,这种食物即所谓“寒食”。

寒食节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晋国故地山西一带祭奠介之推的习俗。

相传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但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的追随他。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之推竟然割了自己身上一块肉,煮熟后献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惟独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封。但介之推坚辞不就。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当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之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之推出来。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的柳树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题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

自此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放在身边,鞭策自己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从此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非常怀念。每逢他的忌日,大家以禁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曰“之推燕”。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寒食节的由来是纪念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被火焚的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人民的无限哀思。当时人们一个月不肯烧火做饭,全吃冷食。传统饮食是麦粥。花色品种多。有杨花粥,榆钱粥……。

还有著名的子推枣糕,汉代崔皇《四民月令》中就很推崇。

寒食节日的民俗活动有踏青,打秋千等。因为这时节正值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杨柳尽折腰之际。从唐代始承袭至今。游春赏春,到处是一派清新蕴含生气勃勃的动人景象。

寒食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家家在当天都禁止生火,吃冷食,有些地方也有寒食上坟,踏青等。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标签: 清明节吃什么风俗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