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烧纸钱烧给亡人,在你们那里是十四烧,还是十五烧?
十三,十四是时节,人们农忙后悠闲自在,吃二日丰盛的晚餐,听老人说旧时地主请长工务农,农忙完毕,财主佬请长工吃饭,酬劳长工。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是一年之中最大的鬼节,清明节放鬼出关,中元节送鬼入关,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儿童时代听老人讲过。我的家乡是,十五祭祀亡人,一般是豆腐拜祭,茶叶.酒,米,面,花生等祭祀品,傍晚在十字路拜祭烧冥纸,把拜祭完的祭品洒在地上。所以有句老土词送鬼吃豆腐一骗鬼。
关于七月十五上坟烧纸问题,我来回答你——
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祭祀的时间也不同,拿我们东北黑龙江来说,一般过了七月初十就可以了,当然喽,一定要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阴天是绝对不可以的。
我是平凡之路,很高兴来回答问题。
中元节就是明天了。在我国中元节有烧包袱的文化传统。有的地方是在十四的烧,有的地方是十五当天烧,各地时间不一样,但一般集中在十四与十五两天。
中元节烧纸钱给亡人都是按照古老习俗一代一代这样传下来的。 烧包袱也是为了祭祀先人,相传在中元节期间烧纸钱让先人在那边也有钱花。
我们当地对中元节很重视。我们烧纸钱在十五当天的傍晚五六点钟开始烧。一般在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我记得小时候,还要自己买钱纸回来用钱印子敲打,在钱纸上面留下钱印就表明这纸钱买冥 间就可以流通了,打完钱之后要用白色的纸抱住钱,要包成方形,还要用笔在上面写字的,上面要写的东西很多,写先人如“故先妣某公某母…”,“中元之期袱四面…”等等,还要落款孝孙或者孝男等,钱包袱的背面必须写上“封”字,这样就只能本人亲收了。如今纸钱包袱简单多了,都是商品化运作,都打印好了,直接把黄杪烧装袋子里面就可以了,甚至字都可以帮你写好,现在的流程简洁多了,但是风俗味也开始退化了。
我是平凡之路,请关注的,我们一起进步。
感谢悟空邀请!
七月半在我们农村俗称鬼节,月半,书面叫法为中元节。
在我们老家农村,只要到了七月十四这天,中午的时候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供上美酒,香火,来祭祀已故的亲人和祖先。当然上午还要将纸钱包好,写上已故亲人祖先的名字,还要写上子孙后代的名字某某某月半寄钱。然后到了傍晚时分,将纸钱对着亲人祖先坟墓的方向跪拜焚烧。
小时候也不懂,就追问父母这天是什么日子?父母回答今天是鬼节,每个孩子都是从小听着老人讲的各种鬼故事长大的:鬼节这天阴曹地府开门放鬼魂,所有的魑魅魍魉在鬼差的押解下,可在阳间活动一至数日,类似于监狱中的放风,一年只开一次鬼门。所以到了晚上要关门闭户,有不听话的小孩儿晚上跑出去,便会被鬼带走。后来长大了通过书面了解七月半是明间初秋庆获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其文化核心是尽祖尽孝。
七月半一直流传至今也是为了给子孙后代做个榜样,要懂得感恩,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也要让子孙后代将这种好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谢谢悟空,我淡淡本地的风俗吧,每年都要给死人老前辈烧纸钱的日子。有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这三个节日都要烧纸钱和在家烧,菜,酒,猪肉,鸡肉,豆腐,鱼等等。过年和正月初一就不说了。今就说说中元节吧,中元节就是我们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按我地习俗,在七月十四日下午,先做好发糕,米饭,米糕,自己不能先吃,熟后要先装一碗米饭,一碗发糕和米糕。然后自己就可以吃了。吃好就可以烧菜了,猪肉,鸡肉,豆腐,青菜,鱼各种菜烧好,就可以在家烧了。我地大部份人都在中元节前一天,即七月十四日烧拜。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对应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是什么?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分别对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的风俗有拜年、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元宵节的风俗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端午节的风俗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中秋节的风俗有观潮、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扩展资料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山东泰安有这种风俗,除了清明节去上坟外,农历10月初一也要上坟祭祀父母,你们是吗?
老辈人上坟有三个时间第一是寒食 大约在青明节前后。以前清明节不上坟我小时候在山东农村沒听说过这个节。第二次是七月十五 鬼节 这个节与八月十五有关。活着的人在过八月十五时要提前给老祖宗过 苐三次是十月初一。 还有一次是死者的忌曰 也就是死者去世的䣁天。春节年三十晚上要正儿八经的摆贡请老祖宗。正面墙上掛着画象。都写着历代过世的人名 夫妻两人的名字都有 吃饭前都会去给老祖宗砝头 但未婚的女孩子不去 男孩子不管大小都要去 过了午夜即24点以后就要把老祖宗送走。只有成年男子去送
我们这里与泰安风俗相同。相信得有几百甚至上千年历史了吧?约定成俗祭祀先人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还有七月十五。类似清明。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对。只是烧纸钱这种形式应以更环保利民方法取代。当然造纸厂会不满的。
十月初一本身是寒衣节。
一个被集体忘记了的民俗节日。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
寒衣节源于周代,始于北方。纪念已故亲人。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为三大鬼节。
寒衣节因在冬季有为亲人送寒衣之意。
山东淄博也是这样的,山东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习俗。清明节给老人上坟的意思是春天到了,给老人送去春天的信息,也是寄托哀思,有怀念之意!古历十月一日已经进入冬月,表示冬天来了,小辈们去墓地上供,主要是因为寒冷季节已经来临,去上坟有“送温暖”的寓意吧!
活着孝敬,故去哀思,这是人之常情!
谢邀。
北方有三大节与故去的人有关,清明节,阳历四月五(四)日,是全国性的祭祀祖先和英烈的节日。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这是传统的鬼节。寒衣节,即阴历十月月日(初一),到了这个季节,秋天即将逝去,肃杀的冬天即将来临,北方大地一片凌寒,为了给逝去的亲人送点纸钱,好在那边买衣御寒。房顶(坟丘上)填点土,以抵御严寒。以寄托人们的哀思。这个不但泰安,整个山东,甚尔北方许多地区都有这个风俗习惯。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是真的吗?有历史可以考证吗?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我看过一本叫《中华节令》的书,作者是刘刚。他在书中介绍,明朝田汝成所著的《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人们把它当作食品赠送亲友,是汉民族的一种心理反映。"传说,元朝未年,蒙族统治者惧怕汉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赠送月之机,在饼内放一蜡丸,丸里有纸条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七个字。"一直流传至后世。
八月十五杀鞑子,来自民间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无任何的历史依据,因而无法作为史料来证明其真实。
这个故事起源于元朝未年,汉人无法忍受元政府的残暴统治,朱元璋揭杆反元,说元军控制严密,刘伯温献计。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会互送月饼,如果把字条挟在月饼中,大家吃到,就会知道统一的反元时间,全国汉民同一时间干掉鞑子,起义便也就速雷不及掩耳地成功了。字条的内容是“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故事,是有文字记载的,故事的雏形见于清朝光绪年间首次刊行的元初徐大焯巜烬余录》中,该故事描写了蒙古兵进入苏州吴县后对当地汉民的残虐。后来有人摘采《元史》及蒙古族相传的虐政记载加以改编,把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当作策划月饼传讯的策划者合成了“八月十五吃月饼杀鞑子”这样的传奇故事。
元朝对中原汉地的统治是很严的,他们为了防汉人造反,实行了一种一个鞑子管十家汉民,十家汉民养一个鞑子的制度。这个鞑子十分难养,好东西要先给他吃,娶媳妇要让他先睡,而且不让汉民三朋四友相聚,同时,还将汉民用来打猎的器具全部没收,连菜刀也由这鞑子保管,用时去领,用后还回,每十户汉人用一把菜刀,这激起汉民的极大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温出了一计,用“八月十五杀鞑子”字条挟在中秋月饼中,有说这种“月饼传讯”整整传了十二年,然后一举推翻元朝统治。
过去蒙古人分鞑靼和瓦剌两个部分,鞑靼是主要的一部分,也是残害宋朝人最狠毒的一支。对于说“八月十五杀鞑靼”这个传说有没有,没有历史记载。小编分析这个传说应该是有的……。
1:鞑靼居住的地方环境恶劣,物资极度匮乏,每年都在大雪来临之前,或者说冬季来临之前都会来中原地区或者说内地来掠夺。
2:八月十五也是收获的季节,中原地区组织起来抵抗鞑靼来掠夺应该有的,应该是某一个地方的集结号,呼吁大家一起抵抗。
3:很多传说无从考证,大部分都存在的,就像抗日战争时期,地方的许许多多的抗日组织,他们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记载的很少很少。
传说应该是存在的,他就是集结号……。
这也是民间传说:蒙古人统治是非常残酷的,他们在各村寨安插1~5人不等作为领长;不定期的住进每个家庭里,吃你的饭、用你的妻;任何人也不敢惹他们,如若不然,他们骑着马报告上司,将遭到杀身之祸。他们还强行制止走村串户,其目的就是怕汉人阴谋造反。汉族人恨死了他们!有道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汉族人的怨气冲天,八月十五是汉族人,蒙古人共同的节日;蒙古人允许走村串户,汉族人借此机会策划来年八月十五相互送月饼,月饼内均有“杀鞑子”字样,此举措发展自全国。来年的八月十五,在相互送月饼的同时,一举消灭了鞑子多年的残酷统治。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这个传说是假的,没有历史可以考证,所以也就谈不上具体的内容了。
所谓的鞑子,是元朝时期汉人对蒙古人的蔑称,自从元朝建立以后,对长江以南原来南宋范围内的百姓进行残酷的压榨,以至民怨沸腾,民间反抗日渐激烈。
但是由于蒙古人的力量相当强大,老百姓力量相对分散,如何在重压之下集合起来共同反抗,成为了当时很多人思考的问题。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八月十月传月饼杀鞑子”的传说,这个传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简单复述一下。
说是刘伯温想出计策一条,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塞到月饼里,然后借每家每户走亲戚的时节,把这些饼传到各地,于是大家就看到了里面的字条,于是在八月十五一起起来杀敌人,推翻元朝的统治。
故事是不错,但是经不起推敲,月饼可不是刘伯温发明的,早在殷商时代,在中国的东南部就出现了一种饼,边上薄,中间厚,叫“太师饼”,据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商朝太师闻仲而发明的。而到了唐代,大量文献中记载了唐朝皇帝将月饼赏给臣民的故事。唐诗当中关于月饼的诗句更是俯拾即是。
而月饼这个词,经考证,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文学家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也就是说,在明朝刘伯温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月饼了。所以他用月饼来传递杀敌信息的事情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而事实上,元朝末年,第一个坚起反元大旗的人可不是刘伯温,更不是朱元璋,他们都是后来看到形势日益不对,而后加入反元大军的。最早反元的是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他们长年累月在黄河边传教,利用宗教来凝聚人心,鼓动受到压迫的老百姓起来反抗元朝。
但是后来,在元朝政府优势兵力的镇压下,韩山童和刘福通先后阵亡,由他们一手创办的红巾军也失败了。
但是他们所点燃的元末农民起义之火再也没有熄灭掉,在战争中,朱元璋越打越强,直到最后取得胜利,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可能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为了强化朱元璋在反元斗争中的领导作用,他手下的谋士们一手策划了所谓的“月饼传信息”谣言,并且广为传播,让人们认识到朱元璋就是真龙天子,只有真龙天子才能想得出如此绝纱的方法。
其实所谓的八月十五杀鞑子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元朝政府不仅势强大,而且在基层老百姓当中广布眼线,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朝廷很快就会知道。
标签: 阴历七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