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什么意思芒种节气的含义和特点?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约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75°时)。
芒种是传统的农业节气,在我国古代就有芒种吃蚕豆、插秧等习俗。芒种意味着“五谷成熟”,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大雨的季节也即将到来,是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各种病虫害发生率高峰期,需要加强农作物的防治工作。
在民间,芒种提醒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多吃些清热解暑的食品,如荷叶、绿豆等。同时,也是蚕豆大量成熟的时候,人们会吃蚕豆来增进食欲、消除疲劳。
总之,芒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于农业生产节令的敏锐和精准的把握,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参考指导。
1、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阳达到黄经75度便为芒种。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2、芒种节气的特点:
(1)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着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2)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3)6月份,无论是我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我国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的含义:“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
芒种一词之意,是黄河流域地区在此时稻子已结实成“种”,而结实的稻子榖粒上长出了细芒。芒种也是农作物种植时间的分界点。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过了这一节气,成活率就会变低。
芒种的资料?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
芒种又名“忙种”,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芒”,是指稻、麦之类有芒刺的谷物,“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就是芒种节气的由来。
标签: 芒种节气的特点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