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卜”字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依据?
卜(不bǔ、bo)甲骨文字形,象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后期人们逐步采用竹签占卜,将竹签刻上爻符,采用抽签方式进行预测,现在还多采用这种方式。卜隶变楷化后更加象一象形文字,竖“丨”指竹签,点“丶”指爻符。卜的笔画释义为:竖“丨”指示上下贯通,上天入地,精通天文地理;点“丶”指示占卜,就是推测上下哪个方向正确,即判断事物发展的吉凶。借“不”声来说明占卜的事该做还是不做?恰当还是不当?读(bo)是繁体“蘿蔔”简化为“萝卜”的卜,应该不只为了方便书写,更重要的意图也是为了蔑视占卜,去除迷信。占卜就像个萝卜,没啥科学性,让大家不要迷信。
卜的本义为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 ,如:卜一课(卜一卦、算一卦。课:一种占卜);卜正(掌管卜筮的官);卜人(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掌管占卜);卜师(官名。《周礼》春官之属,位次于大卜,掌占卜龟痕之事);引申为1. 选择 ,如:卜郊(占卜选定日期以行郊祭);卜居(占卜选择居住的地方);卜老(选择住地养老);卜地(选择福地);2. 赐予,给予 ,如“卜尔百福,如几如式。”;3. 推断;预料 ,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卜度(推测;臆断)、卜揆(测度谋划)。4.象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响声,如卜卜(啄木的声音)、卜通(常形容钝响或心跳)、卜楞(时常迭用,形容不紧不慢连续不断的钝响)。
提问本身有问题。《史记日者列传》有,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卜筮,卜是龟卜,筮是蓍占。《易经》不是卜,而是占,《蒙》卦卦辞有,初筮告。即,易经是蓍占,不是龟卜。
亢悔亨贞解读易经,均以古经为准,而古经的卦辞和爻辞中并无“卜”字,后人解读易经时,几乎公认易经是一部关于占卜的书,可能是因为在易经蒙卦的卦辞中有“初筮告”的描写,而占卜也常写作占筮,加上远古之人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常用烧龟甲的方法以求答案于神明,这种方法又称为龟卜,后人之卜易的说法,实际上是把用易经占筮等同于上古的龟卜,故直接取用卜字。但亢悔亨贞说过,易经并不是专门为求卜而写的书,易经是讲规律和行动方法的书,由于其规律描述精确,逻辑严密且结论肯定,并放之世间万物而皆准,只要某事物具备了与某一卦场景吻合的条件,即可依据该卦的规律推断出事物准确的运行路径以及必然的结果,这是易经自身所具备的一种预测功能,专用易经这种功能,就是所谓的卜筮,亢悔亨贞不提倡学易只为卜筮。掌握易经规律及其行为方法,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对事物的认知有诸多帮助,能避免很多不当的行为,这才是学易经的重要作用。另外,“筮”字是一种猜测的状态,而易经理据分明,无须猜测,所以卜筮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易经要旨。
首先指出,《易经》无“卜”字。
占卜,古代巫术,占为筮占,卜为龟卜。
《易经》蒙卦卦辞“初筮告”,比卦卦辞“原筮”,明确无误,《易经》为筮占。
《尚书.洪范》,“稽疑,择建卜筮之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
占卜,龟卜为主,筮占为次。
《史记》,西伯(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因周文王所作,称《周易》,奉为儒家经典,又称《易经》。
虽然《易经》为周文王所作,但《史记》并无周文王用《易经》筮占的记载。周文王遇姜子牙,武王伐纣,周公辅佐成王,用的都是龟卜。
标签: 纳甲六爻排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