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是什么意思?
这个谚语其实是和梅雨相关的。农历五月十三,今年在夏至后五天,入梅后14天,是历本上的梅雨季的后半段。这是江淮静止锋在长江下游和淮河一带活动的时段。历法上,入梅是以芒种节气为计算起点的: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今年的历法入梅在芒种后7天。
但是,我们还可以听到气象台报告入梅日期。这是因为梅雨在本质上是个天气现象。气象台根据大气活动情况——梅雨锋北抬的实际位置——作出的梅雨预报才是真正符合实际的。
其次,历法入梅虽说是根据历本上的节气来确定的,但是中国农历上的二十四节气,是以观测太阳的结果来定的,所以这个入梅日期在阳历上相当稳定,但农历五月十三在阳历上的哪一天是年年不一样的,摆动范围可以将近一个月。于是,五月十三这一天,可能正赶上梅雨,也可能赶上梅雨的头或尾。再加上每年的梅雨势头有大小,这一天的雨量也就说不大定了。但是,说到底,梅雨是这一带的地理条件和大气运动综合作用所造成的规律性天气现象,所以到时出现是常规。这里又有一个规律:锋面以南一定是暖湿气团,北面则相对干冷。因此多数年份是梅雨锋来到之前有一段晴天或少雨,梅雨一来就是一二十天的雨日——淋破瓦罐。要是哪一年遇到“空梅”,那就可能会有一段伏旱的日子——五月十三断。
农历五月十三是磨刀雨,阴天,下几滴都算下雨,这天不下雨,就要请雨了,要请法师做法,在龙王庙前摆供,唱斩了老龙头落地,一股鲜血满江红,惹老龙王生气,就下大雨了。预示庄稼丰收,这天下雨了,一直到月底,三天阴,三天晴,三天阴雨放光明。也不算很热了。虽说天不热可潮湿,到了六月六乱草生,这一天晴好,好除草,容易被晒死,也叫晒霉日,把所有的冬天的衣服被褥,夏季衣服全拿出来晒晒。还有就是脚气,或是脚丫的有好多象是被虫子浊过似的,这样就在草木灰上踏实两个脚印,光面晒一中午,你会发现光面有好多松动就象有好多虫子爬过,这叫晒虫子。脚气也没有了,也不被虫浊了。黄河以南老辈子流传。
农村俗语: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是农民都知道,农历五月十三是传说中,关老爷磨刀的祭日,磨刀须要水,一般都会下雨
。
俗语都是过去流传的,而不是指现在。相同的还有六月六,龙晒衣,也是下雨的日子。九重阳等。
用科学来说,芒种最早也是农历四月二十已后,到农历五月十五以前,农民用镰刀割麦在挑担到麦场里打晒,一般都须要半个月左右,不象现在用联合收割机,两天就晚成了。这时的天气,太阳几乎直射,晒东西一天赶三天,比伏天都历害。收完麦子,就要抢种,所以叫芒种,忙收忙种的意思。农民还有句彦语叫做:五月的田,早一宿高一拳。事实论证,这个时期种的庄稼,早一天苗期能高出十公分,从而提高了抗涝,防虫等等。
过了芒种下一个节气就是夏至,也就是说夏天到,进入伏天雨季。如果在芒种气节无雨的话,播种不上,立不起苗,那么当雨季来临时,小苗就会被淹死,或因时间的拖延而大大的减产。种地的农们都知道;玉米、花生、水稻等等,一般全程生生育期105天左右
。
所以在五月十三芒种节气的后期里,不怕下场大雨把地漫,就怕不下地干断。
俺没种过地,不知说的对否,欢迎指正。
谚语:"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是什么意思呢?
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我们对四季的认识,农历的五月、六月、七月是我们的夏天,而农历五月十三刚好处于夏中,正是农作物急切需要雨水的时间点,因此,老百姓都期盼在这一天能有雨,如果这天下雨了则是吉兆,代表着今年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要是这天不下雨则代表则今年可能会大旱,收益亏损。所以,在这一天来百姓都希望雨下得越大越好,即使漫也比断好。
2、雨节与关公
五月十三是雨节,也称为关公磨刀日,雨节与关公的传说很多,一则说这天是关公的生日,一则说是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一则说关公为护送嫂嫂,在过五关斩六将时叫周仓去磨刀,却遇大旱,连磨刀的水都没有,因关公重情重义,玉皇大帝看其不忍,于是当天下令施雨,以便关公磨刀,磨刀声便是雷声,于是便有了关公磨刀日的说法。
另外, 农历五月十三还是城隍的生日,也是伏羲的诞辰,只是关公磨刀日说法广为流传,所以一提到雨节,我们便会想起关公。
标签: 五月十三日是什么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