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伏天是多少时间?
三伏天的时间不是很固定,一般来说,三伏天有30天或40天。每年年份不一样,三伏天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以当年的实际情况为准。
三伏天的天数主要与中伏的时间有关。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只有中伏的时间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中伏时间是由夏至到立秋之间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的。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所谓的“三伏”,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这是一年中最热、最潮湿的时间段。初伏固定为10天,末伏也固定为10,而中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因此三伏天总共持续30天或者40天。初伏出现的时间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老话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入伏的时间),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就是一九的起始时间。老话还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头伏(初伏)的时间起点,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时间起点,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时间起点。由此可见,三伏天的起始时间与夏至后庚日出现的早晚密切相关。
2012年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的到来,意味着三伏天的开始,就进入了小暑时节。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炎热,但没有到达最热的时候。
一年中最炎热的节气是大暑,小暑之后就是大暑。这里也表示了,当夏至日第三个庚日的来临,天气就会逐渐炎热起来,慢慢就会到达第四个庚日,也就会迎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夏至常说的“三个庚日后为头伏”中的庚日是怎样计算的?
这是干支纪元法中的知识。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中国很长一段历史中,都采用这种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分十天干、十二地支,这样分别组合,又能配成六十组,所以中国把60年称为一甲子,人满60称花甲之年。
天干地支最开始比较麻烦,后来简化成我们常见的说法。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兰亭集序》中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里面的“癸丑”就是干支纪年的运用实例,为永和九年。
同时,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分别对应,在一些正式场合,人们说生肖不说鼠年、兔年,而是说子鼠、卯兔,这也就干支纪年的运用实例。
天干地支的组合搭配,可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你看到这里可能也发现了,年月日都以12为循环,所以生肖是12个,一年是12个月,一日是12时辰,那么,当12的循环走满60,就是从甲子到癸亥,这就是一甲子,然后又从头开始纪第二个甲子。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即公历纪元,这主要是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对世界各地实行殖民统治,英国对殖民地实施了文化输出,它的文化输出中包括纪年方法,因此国际上采用西方的纪年方法。
这些文化输出还包括英语,它国际上通用,如果我们中国在近代足够强大,那估计国际通用语言是汉语了,当然,这是题外话。
我们都知道今年是公元2019年,那么公元1年是怎么样定下来的呢?其实西方的公元1年就是耶稣生日那年。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公元1年,在中国恰好是汉朝汉平帝刘衎元年。
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是天干地支纪年法,简称干支纪年法。
天干是指十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指十二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就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搭配,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如此循环下去。比如2019年是己亥年,根据天干地支的搭配,那么明年2020年就是庚子年,2021年是辛丑年。
因为十与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所以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循环一次,古人亦称之为六十甲子。古人六十岁时,称为花甲之年,就是根据这里而来。
中国古代的甲子纪年是以六十进制为单位记年月日时的。即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组成六十甲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我国采用甲子纪年开始于公元前7023年11月初一,以甲子月甲子日作公元前7022甲子年的岁首,公元前7022甲子年盘古元年,至今中华文明9000年。
六十甲子即:甲子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六十甲子中,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为六庚。一个庚日与另一个庚日之间隔十天。
在历历法中,自夏至之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即带天干庚的日子。
2019年6月21日夏至,为己丑日,6月22日庚寅日,第一个庚日,7月2日为庚子日,第二个庚日,7月12日为庚戌日,第三个庚日,入伏,初伏第一天。
初伏为十天,中伏有十天,二十天,未伏十天。中伏是十天还是二十天,看夏至到立秋有几个庚日,如果四个庚日,则中伏十天,五个庚日,中伏二十天。2019年8月8日立秋,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为7月22日,庚申日,第五个庚日为8月1日,庚午日。立秋前,因此,2019年中伏二十天。
“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
中国人都知道,所谓的“三伏天”,就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一般是三十或四十天。而天热的时间,又叫“暑”。二十四节气中,有三个带“暑”字的,他们分别是立秋之前的“小暑”“大暑”与“立秋”之后的“处暑”。生活在北方,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都知道,“立秋”前后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正好与这个“暑”字对应了起来。
这个问题是问,到夏至的时候,太阳已经最大程度直射北半球了。为什么不从夏至计伏。而是要等到之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个问题道理其实很简单,但要说明白也不太容易。它牵扯到中国古代文化与历法相关的多个方面。最主要的第一是干支记年的问题,二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还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阴阳理论。
下面先说简单的道理。从春到夏,太阳从南往边,慢慢的向我们居住的北半球靠近。随着太阳的临近,北半球地面的温度越积越高。到夏至的时候,太阳到了最北端。之后,又慢慢的向南移。并不是在太阳南移的同时,地面的温度达到最高,而是要向后延迟一段时间。这正如我们在房间烤电炉。感觉热了,关掉电源,但房间的温度却还会上升一段时间。道理是一样的。
房间的温度什么时间最高?根据经验,是在每年的立秋前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年划分的。一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分。根据太极生两仪,一年有两个季节,冷和热,两仪又生四象,冷热又分出春夏和秋冬四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季大约九十一天多点。冬夏的时间都好确定。夏至日的前后各四十五六天,就是夏季。这个时间就是从立夏之后到立秋之前。所以,从夏至到立秋的时间,大约是四十五六天。二十四节气十五天一节,共有三个节,夏至之后是小暑,既叫“小暑”,说明已经开始热了。到“大暑”再到“立秋”,到“处暑”,共四十五天,这叫“暑天”。也就是热天。这个时间,在夏天是两个节,三十天。在立秋之后,一节,十五天。这样,热天就过去了。“处暑”,就是出暑。处,也就是停住不走的意思,说明暑热到这个地方就不向前走了。
中国历法,最基本的理论是阴阳理论。以上是根据太阳历划分的热天,而“三伏天”是阴历对热天的描述。阴历与文化的联系就是天干地支记年,与五行生克。
天干地支记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配合产生六十种组合以记年的方法。我们常说天干地支记年,其实天干地支不仅可以记年,同时,它还可以记月,记日,记时。这四个的天干地支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八字。干支记时的顺序如下图,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一循环,称为一甲子。
天干共十个,所以,在循环中,一个字,比如“甲”每十天出现一个循环。今天是甲子日,十天之后的第十一天,就是甲戌,二十一日是甲申。以此类推。
十天干与五行配合,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时间与天干相配合之后,时间便也就带上了五行的属性,比如带“甲”的时间,属木,带“丙”
的属火,带“庚”的属金。五行相生相克,时间之间也就有了相生相克的关系。
带“庚”的日,称为“庚日”,庚日属金,而四季当中,夏季属火。当夏季的火,遇上庚日的金,金被火克,被伏。因为这个时候,最热,火是最强的。所以称伏天。
标签: 第三个庚日